小乘佛教也叫做“小乘教”,"小乘教法",略稱“小乘”(Hinayana ,音讀“希那衍那”),是對三乘佛法中之:“聲聞乘”、“緣覺乘”和“菩薩乘”的統(tǒng)稱。“乘”是梵文yana(音讀“衍那”)的意譯,指運載工具,比喻佛法濟渡眾生,像舟,車能載人由此達彼一樣。小乘法門,是以自我完善與解脫為宗旨,其最高果位為阿羅漢果及辟支佛果。聲聞乘修四諦法,自凡夫至阿羅漢,論時間,速者三生,遲者六十劫,其修行的方便有七,得果有四:須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羅漢果。緣覺乘修十二因緣,自凡夫至辟支佛,論時間,速者四生,遲者一百劫,其修行重在悟證,悟所到處,便是證所到處,故無明顯的位階可言。要注意的是:小乘佛教并非指古印度所有的部派佛教,古印度各個部派佛教記載中,都有很多大乘思想和教法.上座部中也有很多大乘教法的部派,稱為大乘上座部.大眾部中更傳承了很多大乘教法.公元前一世紀大乘佛教超過小乘成為佛教主流,卻不能說之前的就都是小乘! 另外,現(xiàn)代人已較少談到大乘小乘這個分類法。而根據(jù)南傳佛教的定義,南傳佛教統(tǒng)一稱為上座部佛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