秭歸新灘蒲蘭田碑基座
張公橋
張公橋,明朝萬歷三十五年(1607年)由知州張尚儒建于秭歸縣歸州古城迎和門外小溪上。
張公橋為石砌形斜交橋,高近6米,寬約5米,長5米,凈跨4米。由于橋下清溪淙淙,古人常來洗馬,此橋又名洗馬橋。張公橋堅固耐用,數(shù)百年山水不毀,是秭歸縣現(xiàn)存最早的古橋。橋的西邊有郭沫若手書“屈原故里”的牌坊,牌坊南側有“楚大夫屈原故里”與“漢昭君王嬙故里”兩塊石碑。
歸州城東張公橋與屈原故里牌坊
橋兒溝永安橋
橋兒溝永安橋,民國初建筑,位于秭歸縣聚魚坊南端土地埡的橋兒溝上。
由于橋兒溝乃江南通往長陽、宜昌的必經(jīng)之路,故而在明、清時期曾架有木橋通行,只是難以固久。民國2年(1913年),鄉(xiāng)紳蔡禮三、鄭建安為首,發(fā)動鄉(xiāng)民集資10萬多串,請石匠望宏閏領工修建此石橋。石橋建成,長15米,寬3米,取名“永安”。永安橋設計精巧,跨度達8米,距水面高23米。在秭歸古橋中,高度堪稱第一。
橋兒溝永安石橋
小溪溝永安橋
小溪溝永安橋,清末建筑,位于秭歸縣沙鎮(zhèn)溪清干河上小溪溝村。
清光緒二十九年(1903年),沙鎮(zhèn)溪首富李大順、李大安兄弟2人發(fā)起造福鄉(xiāng)梓的建橋倡議,在小溪河上建橋。由鄉(xiāng)民捐資,第二年(1904年)十月,在小溪河上建起了一座石墩木橋梁,命名“永安橋”。
永安橋東西向橫跨小溪河,用青石砌筑,長6米,寬2米,高10米。橋梁用7根粗油杉木搭成,橋面用6.6厘米厚的松木板鋪設,兩側有護欄,且各有4根望柱。橋上建有亭,亭內(nèi)擺板凳兩條,供行人小憩。1939年之前,仿古重修三次。1989年,政府撥款將石墩木梁橋改建為永久性單孔石拱橋。古橋雖不在,仍留有三塊不朽的石碑刻,記下了永安橋始建、重修原因和歷次捐募記錄。
屈子橋
屈子橋,民國初修建,位于秭歸縣新灘南岸小青灘的小溪上。
屈子橋沿江而修,方便人行,由當?shù)剜嵭兆谧逵诿駠?1917年)集資修建。為紀念秭歸詩人屈原,此橋命名為屈子橋。屈子橋為精工條石砌筑拱橋,橋長11米,高6米,寬3米,凈跨5米。橋面為規(guī)格不一的條石橫鋪,兩側設有地栿,上設欄桿望柱,惜全部毀壞,僅存兩頭的望柱。拱券為單孔半圓拱券,券面為一券一伏,券面石寬窄不一,但砌法規(guī)整。橋身條條石砌筑。在橋面上嵌有石匾,上鐫“屈子橋”三字。北刻“民國六年冬月建”,南刻“陳宦題”。此橋系秭歸第一座以屈原命名的石橋。
屈子橋(魏啟揚攝)
聯(lián)喜橋
聯(lián)喜橋,民國初修建,位于秭歸縣沙鎮(zhèn)溪鎮(zhèn)水磨溪上。
聯(lián)喜橋,為秭歸與巴東兩縣的江南通道,民國時期由鄉(xiāng)民王克漢獨資捐建。聯(lián)喜橋長22米,高17米,寬約4米,凈跨5米。此橋地勢險峻,修筑極難。解放后,聯(lián)喜橋改建成比較堅固的石橋。
三善橋
三善橋,建于咸豐八年(1858年),位于歸巴古驛道上。此驛道由歸州城向西,沿長江經(jīng)何家灣、泄灘、石門、牛口至巴東縣城?!稓w州志》上有記載:“三善橋,州西八里,咸豐八年建。”關于此橋名稱,至少有三種說法:第一,官家修建,由于沿路已建有一善橋、二善橋,按序,此橋為三善橋;第二,由于是三位商家捐建,故取名三善橋;第三,此橋為民間集資捐建。當時封建道德標準有“三善”:親親、尊君、長長,讀書人取此名為贊頌三善,此橋故名三善橋。
三善橋(魏啟揚攝)
千善橋
千善橋,位于秭歸縣新灘古鎮(zhèn)寺大嶺東邊龍馬溪上。此橋連接的過溪小路,原是長江北岸的古驛道,沿江通往下游宜昌。
千善橋為風雨橋(廊橋),橋身為花崗巖石砌筑,建于清光緒二十七年(1901年)。千善橋的橋面長約7米,寬約3米,高5米多。橋正面拱券上嵌有一石匾,長1.2 米,高0.5米,橫書“千善橋”三字,豎書“清光緒二十七年春月立”。由于時間久遠,橋廊與橋屋早已不見,但橋上石坐凳一直保存下來。
千善橋?qū)儆陲鰵w文物價值較高的廊橋。
千善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