詳解陰宅風水的看法
1、剛柔論
《易經》曰:立天之道曰陰陽。邵氏曰:立地之道,剛柔盡矣。故地理之要,莫過于剛與柔。剛柔者,是指其體質也。天地之始,雖如漾沙之勢,沒有山川可言,然而,既然有風、氣相互摩擦,水、土相互振蕩,所以只有剛的才能生存,柔的則被淘汰,于是才有了山川之形。山體剛的則用柔,故高聳而凝定;水體柔則用剛,故卑下而行。另又剛中有柔,柔中有剛。邵氏以水為太柔,火為太剛,土為少柔,石為少剛,這就是地的四象。水為人身的血,故為太柔;火為人身之氣,故為太剛;土為人身之肉,故為少柔;石為人身之骨,故為少剛。水、火、土、石合而為地,有如血、氣、骨、肉合之為人,也同近取諸身,遠取諸物是同樣道理。若細推之,風涸燥者皆剛,夷坦者皆柔。但是,涸燥之中有夷坦,夷坦之中有涸燥,這就是剛中有柔,柔中有剛。凡強急者皆剛,緩弱者皆柔,然強急之中有緩弱,緩弱之中有強急。自此以往,盡推無窮,知者觀之,思過半矣。
2、動靜論
風水的動靜,動靜者,便是其變通也。大凡天下之理,均欲動中求靜,靜中求靜,不欲靜愈靜,動愈動。古語云:水本動,欲其靜;山本靜,欲其動。這乃至理之言也!所山以靜為常,是叫無動,動則成龍也;水以動為常,是叫無靜,靜則結吉地也。所以成龍的山,一定踴躍翔舞,結地的水,必定是灣環(huán)悠揚。如果是偃硬側勒,沖激牽射,則動不離動,靜不離靜,山水便不融結也。但是一靜一動,互相循環(huán),山也有動極而靜,水也有靜極而動,不可執(zhí)一而論,全在于融化之妙。
3、聚散論
風水的聚散,聚散者,言其形勢也。歷觀古人之葬,大部分墓穴奇怪。并不是喜歡怪也,皆因得山水之正,所以怪穴不為怪也。令人于大聚之中,或拘于形穴而不葬矣。所以便有形勢之聚散,有穴中之聚散。大勢的聚散見乎遠,穴中之聚散見乎近,是二者有相須之道也。
4、向背論
風水的向背,向背者,言其情性也。地理與人事不遠,人的情性也不一樣,而向背的道理卻非常清楚。向我的,必有周旋相與之意,其背我的,必有厭棄不顧的形態(tài),雖可以暫時矯飾,但其真實的自然形態(tài)是不可能掩飾的。故觀地察地必須看其情的向背。向的不難見,凡相對如君臣,相待同賓主,相親相愛象兄弟骨肉,這些都為向之情也。背者也不難見,凡相視如仇敵,相拋象路人,相忌同嫉冤逆寇,這些都為背之情也。察形貌的真?zhèn)?,察其情性者得其真,向背的道理明白了,吉兇禍福也就顯而易見了。所以有人曾稱地理之要,不過是山水的向背而己。
5、雌雄論
風水的雌雄,雌雄者,言其配合也。所謂孤陰不生,獨陽不成,天下之物,講究的是配對。地理學家用雌雄來比擬,即同相互對待的道理。如何言之?山屬陰,水屬陽,故山水相對有雌雄,而山與水之中又各有雌雄。陽龍取陰穴,陰龍取陽穴,這就是龍穴之間的雌雄;陽山取陰為對,陰山取陽為對,這是主客之間的雌雄也。若其地融結,則雌雄必合,龍穴砂水左右主客必然相互登對,若單雄單雌,不相互登對,雖然結地,一定不是真吉地。經曰:雌雄相喜,天地交通。又曰:雌雄不顧不勞看。古人多以此為妙,然而也是天地自然之理也。
6、強弱論
風水的強弱,強弱者,言其稟氣也。夫天下之理,中而己矣。太剛則折,故須柔以濟之;太柔則弱,故須剛以濟之;剛柔相濟,則中道得矣。論地理者,必須察其稟氣,稟氣偏于柔,則其性緩,稟氣偏于剛,則其性急。稟剛的性急,擇穴宜于緩處,若復穴于強急之處,則必有絕宗之禍。稟柔性緩,擇穴則宜于急處,若擇穴于弱緩之處,則必有冷退之患。強來強下則傷龍,弱來弱下則脫脈,故立穴之法,大概欲得酌中恰好的道理,不得倚于一偏,若偏則生出病來。然非權衡有定,則亦未易語也。
7、順逆論
風水的順逆,順逆者,言其去來也。其來的如何?水的所發(fā)處,山的所起之地。其去的又如何?水的趨向,山的止處。知來去而知順逆者有矣,不知來去而知順逆的,沒有。夫順逆二路,如盲似聾,自非灼然有見,鮮不以逆為順,以順者為逆矣。要知順山順水者,順也,所謂來處來者是也。逆山逆水者,逆也,所謂去處去者是也。立穴之法,要順中取逆,逆中取順,這一道理,不可易改。若推而廣之,則脈有順逆,龍有順逆。順龍之穴結必逆,逆龍之穴結必順,這就是山川的自然形勢。大凡論順逆者,要知山川的大勢,默定于數里之外,而后推順逆于咫尺微茫之間,否則黑白混淆,以逆為順,以順為逆。
8、生死論
風水的生死,生死者,言其取舍也。夫千里的來龍,只不過一席之地,如果不是生死之別,則有什么可抉擇的!生死的說法不是單邊的,大凡有氣的為生,無氣的則為死;脈活動的為生,粗硬不動的為死;龍勢推左則左為生,右為死;龍勢推右則右為生,左為死;又有瘦中取肉,則瘦處死而肉死生;飽中取饑,則饑處生而飽處死,如此種種,均應細推之。生則可取,死則舍棄,取舍明后穴法則定,穴法定后則禍福應。如果碰到生死難辨的,取舍不當,則是造化弄人也。
9、微著論
風水的微著,微著者,言其氣脈也。夫氣元形者也,屬乎陽,脈有形者也,屬乎陰,陽清陰濁,故氣微而脈著。然氣不自成,必依脈而立,脈不自為,必因氣而成,蓋有脈而無氣者有矣,未有無脈而有氣者也。經曰:氣乘風散,脈遇水止。無脈無氣者,水害之也,有脈無氣者,風乘之也。善觀氣脈者,以有形察無形;不善觀者,以無形蔽有形,蓋無形只在有形之內,但知者所見實,故于粗淺而得精微,愚者所見昏,故于荒忽茫昧而不曉。豈知四水交流則有脈,八風不動則有氣,此有且者所共見,有心者所共知,而術之至要,初不外是也。
10、分合論
風水的分合,分合者,言其出沒也。脈之所以為脈,并非徒然而生,頓然而有。有其出必有其自然之來,有來則有分水以導之,其沒也必有所止,則必定有合水界之。郭氏云:地有吉氣,隨土而起,支有止氣,隨水而比。又曰:支之所起,氣隨而始,支之所發(fā),氣隨而鐘。這是古人論氣脈的源流也。氣隨土而起,故脈行必有脊;氣隨水而比,故送脈必有水。氣起于支的開始,故上有分,脈鐘于支的終點,故下有合。有合無分,則其來不真,因為內無生氣可接也。有分無合,則其所止不明,因為外局無堂氣可受也。有分有合,則有來有止,有出有沒,則龍穴融結無疑,也為全氣之吉地也。但是,大有大的分合,小有小的分合。真地的融結,則有三分三合。穴前后一分合,起主龍虎所交二分合,祖龍至山水大會,三分合也。小合則為小明堂,大合則為大明堂,合于龍虎內則為內明堂,合于龍虎外則為外明堂,各不相亂,這一道理一定要弄清。
11、浮沉論
風水的浮沉,浮沉者,言其表理也。夫脈有陰陽,故有浮沉。陰脈常見于表,即浮也,陽脈常收于里,即沉也。大凡地理家察脈,與醫(yī)生摸脈一樣,好的醫(yī)生摸脈的陰陽而用藥,高明的風水師察龍之浮沉而立穴。夫三陰從天生,以其陰根于陽,故陰脈一定是上小而下大,其出口也一定尖。三陽則從地出,以其陽根于陰,故陽脈必上大而下小,其出口也必圓。所以觀脈的可用:口尖者皆陰,其脈浮于表,口圓者皆陽,其脈沉于里。推而廣之,則凸者脈浮,凹者脈沉,微細者脈浮,粗重的脈沉,眾高一低者脈浮,眾低一高者脈沉。用此法則陰陽之理可得也。
12、淺深論
風水的淺深,淺深者,言其準的也。若淺深適當,則風水自成,故卜地者必以淺深為準的。宜淺而深葬,則氣從上而過;宜深而淺葬,則氣從下過,這樣雖能得到吉地卻不效應,即是這樣的原因。大凡首先察來脈的陰陽,再看四山的從佐。如果脈入首強,作凹穴,出口圓,此乃脈浮而穴陽,宜淺。來龍入首弱,作穴凸,出口尖,此脈沉而穴陰,宜深。故有淺深得乘,風水自成之說。淺深之法多變,然其理也不過如此。切要辨認入首陰陽蝦須界合明白,若當深而淺,當淺而深,差于咫尺之間,反吉為兇矣。經曰:地吉葬兇,與棄尸同,正此丈也。
13、饒減論
風水的饒減,饒咸者,言其消長也。龍虎左右各有饒減,但饒減龍虎者何也?這消長陰陽的意思也。饒減的方法,大凡以先到為主,龍山先到,則減龍而饒虎,其穴必居左,虎山先到,則減虎而饒龍,其穴必居右。大凡山水關鎖,必須交固后其氣才全,穴左則取左山為頭,須右水過宮鎖斷,即為風水陰鎖陽關也;穴右則取右山為關,須左邊水過宮鎖斷,即為風水陽鎖陰關也。惟有朝山朝水,則順關順鎖不妨,若橫水過宮,則逆關逆鎖方善。所以雖是毫厘差謬,其禍福則大不相同。
14、趨避論
風水的趨避,趨避者,言抉擇也。天下之道,吉兇善惡常相伴,不能皆吉也,中間定有兇的地方;不可能全善也,定有惡之處。所以遇到的必不齊全,既然如此,就要趨吉避兇、去惡從善。地理(風水)也是如此。山川之所鐘不能皆全,純粹之氣不可能沒有駁雜,既不能無所駁雜,則妍媸丑好,亦其宜耳。但山川的形態(tài)不一,咫尺之移轉立即不同,或低視而丑,高視而好;或左視如妍,右視如媸;或秀氣聚下而高否;或情意偏右而左則虧。
15、裁成論
風水的裁成,裁成者,言其人事也。夫人不天不因,天不人不成,自有了宇宙,即有山川,數不加多,用不加少,必天生自然而后定,則天地的造化也有限也。所以山川的融結在天,而山川的裁成在人。如太過,則裁其過,如不為,則益其不及,使其過變中,截長補短,損高益下,莫不有當然之理。其始不過目力之巧,工力之具,最后是奪神功,改天命,而人與天同一矣。故善者利用自然,不破壞自然;不善者泥乎自然,卒不知其所當然。故道不虛行,存乎其人也。
16、感應論
風水的感應,感應者,言其天道也。夫天道不言而感應,福善禍淫,皆是物也。諺云:陰地好不如心地好,此善言感應之理也。所以,求地的人必須以積德為本,如果其德果厚,天必以吉地應之,以其福蔭其子孫也,地之吉亦將以符也。若其惡果盈天,必以兇地報應之,禍其子孫也。蓋心者氣之主,氣者德之符,天未常有心于人,而人之一心一氣,感應自相符合。郭氏云:吉兇感應,鬼神及人。祖先的骸骨不可不擇地安葬之,但若不修其本,惟末是圖,則不累及祖宗者少矣,何況還要福蔭其子孫。
陰宅風水認星體
五星與楊公九星形
星體的識別星體的識別很重要,他是怎樣辯別星峰的吉兇的一門知識,是風水學中不可缺少的,龍之美惡在于身,身之吉兇見于星,未入山,首先看見的是星峰,尖、園、方、秀者為吉,破,碎、欹、弱、骨露者兇。
1、五星,即用金、水、水、火、土,用五行把山峰進行分類。
(1)金星形:頭園,足闊,形園,歌曰:"金似覆釜兼仄月,是武星"。
(2)木星形:頭園而身直,形直,歌曰:"木星頓笏形差別,是文星"。
(3)土星形:頭平而體秀,形方,歌曰:"土如櫥柜或覆盤,是財星"。
(4)水星形:水平而生波浪,形曲,歌曰:"水似蛇形腰帶同,是秀星"。
(5)火星形:頭尖而足闊,形尖,歌曰:"火星菱角犁頭鐵,是武星,也兼文星"。
2、九星形,即楊公九星:貪狼、巨門、祿存、文曲、廉貞、武曲、破軍、左輔、右弼。
(1)貪狼星:正木星,頭園身直,"貪狼頓笏筍初生。"
(2)巨門星:正土星,頭平體秀,"巨門天馬屏風列。"
(3)祿存星:土金兼形,頭如頓鼓,腳如爪匏,"惟有祿存豬屎節(jié)。"
(4)文曲星:水星,形如匹練,生蛇形,文曲多為遇脈星。
(5)廉貞星:數火星連座,頭尖而貴,帶石棱層,"廉貞梳齒掛破衣。"
(6)武曲星:正金星,頭園足闊,"武曲饅頭園更曲。"
(7)破軍星:形如走旗,頭高尾低,園頭腳尖,幾個金星相手腳飛揚,"破軍破傘拍板同"
(8)左輔星:是眠體作護這星,與武曲星類似,但較低矮,"左輔饅頭無別法。"
(9)右弼星:為陷耀,無形錫,在山龍過峽,穿田,平坦無背處及平地。
楊公認為:“高山須認星峰起,平地龍行別有名。峰以星名取其類,星辰下照山成形” ,故用北斗九星的名字來命名不同形態(tài)的龍脈山峰——星體,星體共有九種:即貪狼、武曲、巨門、文曲、破軍、祿存、廉貞、左輔、右弼。
其中,貪狼、武曲、巨門、左輔和右弼是吉星,文曲、破軍、廉貞、祿存是為兇星,統(tǒng)稱為“五吉四兇”,也叫九星行龍。貪狼屬木,武曲、破軍屬金,文曲屬水,廉貞屬火,巨門、祿存、左輔、右弼屬土。
龍之星體以尖、園、方而有神為吉,僵直死硬、歪斜、破碎、空洞、過剛、過柔、帶煞、無神則為兇。 “龍神二字尋山訣,神是精神龍是質” 。質是神的本體,神是質的表露。星峰秀麗,其神必清;星峰丑陋,其神必濁;星峰飽滿,其神必厚;星峰崢嶸,神中帶煞;星峰無力,其神必弱。
貪狼、武曲、巨門、左輔和右弼是吉星,文曲、破軍、廉貞、祿存是為兇星,統(tǒng)稱為“五吉四兇”,也叫九星行龍。貪狼屬木,武曲、破軍屬金,文曲屬水,廉貞屬火,巨門、祿存、左輔、右弼屬土。龍之星體以尖、園、方而有神為吉,僵直死硬、歪斜、破碎、空洞、過剛、過柔、帶煞、無神則為兇。 “龍神二字尋山訣,神是精神龍是質” 。質是神的本體,神是質的表露。星峰秀麗,其神必清;星峰丑陋,其神必濁;星峰飽滿,其神必厚;星峰崢嶸,神中帶煞;星峰無力,其神必弱。
陰宅風水看龍脈
地理中什么叫龍?山脈的統(tǒng)稱叫龍,具體說,靠近水的山叫龍,不靠近水的山叫山?,F在我們去尋龍,第一步,須登上太祖山,然后經過少祖山、父母山,看龍是怎樣出身和剝換,行走,然后經過反復開帳,穿帳過峽,束氣,行到有河流,湖泊的地方,入首,突起穴星沙交水會陰陽交配,化氣結穴,這一過程就是尋龍。
龍的出身也和人一樣,有富貴貧賤,有兇惡善艮之分,奸邪者禍國殃民,正直善良者,天下受福。
善良富貴之龍的特征前呼后擁,生動活潑,草木蔥郁,靈氣活現,給人一種以美麗宏大,無限活力,充滿希望的感覺,催人奮進,忘我追求。
兇惡龍的特征巨石磷峋,草木稀少,左崩右缺,滿身尖利,兇氣迫人,孤家寡人,給人的感覺是寒氣迫人殺氣騰騰,無情,恐懼等等。
貧賤龍的特征是:硬直、懶惰,草木枯死,孤獨,給人的感覺是心灰意冷,渙散,沒有希望。
龍的剝換就是變化,天地之變化,無窮無盡,有好的變壞,也有壞的變好,龍的變化,是山水秉承天地日月之精華在演變。玄妙之間,即是吉節(jié)禍福。應驗之機,楊公說:"一剝一換大生細,從大剝小最奇異,剝換退卸見真龍,小峰依舊狼星起。剝換如人換好裝,如蟬退殼蠶脫衣。"
剝換之法有以下三種:
一、以五行說:(1)陽資陰育,即日(金木火)剝變(水土);(2)陰藉陽生,即陰(水土)剝變(金木火)。
2、以山體說:(1)退卸剝換粗變細,兇星變吉星;(2)老龍剝換生嫩枝跌斷不嫌多;(3)從大剝小最奇異,剝換退卸見真龍。
3、以九星說:古人言"凡觀一星便觀變,識得變星知遠近,遠從貪狼至破軍,換盡龍樓生寶殿,一剝一變形不同,豈可盡言顧祖宗,君如識得變星法,千里百里尋來龍"。(1)貪、巨、輔、弼為吉星;(2)文、廉、祿、破四星為兇。